一、背景与行动概述
2025年4月17日,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中央网信办、教育部、公安部、市场监管总局发布《关于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的通知》(人社部明电〔2025〕6号),宣布自2025年4月18日至7月31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劳务派遣领域专项整治。这场行动被称为“近十年最严厉的清洗行动”,直指劳务派遣行业长期存在的乱象。
大量企业以“人力资源服务”“共享用工”“业务代理”等名义规避劳务派遣许可,通过转包、加盟等方式将劳动者层层分包。新规首次明确:凡常态化发布招聘信息、实质管理劳动者的机构,均按职业中介或派遣机构监管。一旦查实,涉事企业及用工单位将同步追责,处罚信息纳入国家信用平台,影响融资、招投标等核心经营权限。
《劳务派遣暂行规定》明确要求:派遣工数量不得超过用工总量的10%,且仅限临时性、辅助性、替代性岗位。但部分企业长期用派遣工替代正式工,尤其在制造业、矿产业等劳动密集型领域。此次行动将对超标企业限期整改,情节严重者取消合作资质。
通过自建网站、小程序、公众号非法开展职业中介,甚至以“内推高薪岗位”“保offer”为诱饵骗取求职者钱财的机构,将被全面清退。人社部门将联合网信办对违法账号及平台采取封禁措施,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。
1. 拖欠工资社保:劳务派遣单位克扣用工单位支付款项、不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保等行为。
2. 高危岗位非法用工:矿山井下作业、化工等高危岗位本应禁用派遣工,但企业为降低成本违规使用。
3. 就业歧视与虚假招聘:发布含有民族、性别、年龄等歧视性条件的招聘信息,或以“保offer”“内推高薪岗位”为诱饵骗取求职者钱财。
依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名录库、劳务派遣单位名录库,结合举报反馈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,对用工单位、派遣机构进行地毯式排查。
对查实的违法行为,依法依规处罚;涉嫌犯罪的,移送公安机关。对线上违法招聘账号及平台,采取管控措施。
向用人单位、派遣机构普及法律法规,指导合规经营。明确监管标准,如将常态化发布招聘信息的互联网账号纳入职业中介监管范围。
推动劳务派遣行业从“野蛮生长”向合规经营转型,减少“空壳派遣”“层层转包”现象。
劳动者可更清晰地识别合法派遣机构,避免陷入“假派遣”陷阱。拖欠工资、社保问题将通过专项整治得到更有效解决。
定期公开典型案例和违法机构名单,形成“一处违法、处处受限”的威慑效应。
针对国有企业这一劳务派遣“重灾区”,新政释放明确信号:
1. 同工同酬强制落地:建立与正式工相同的薪酬增长机制,季度公示分配方案。
2. 岗位性质严控:核心业务岗禁用派遣工,仅保留临时性、辅助性岗位。
3. 10%比例红线:超编单位需支付高额赔偿金裁员,且不得新增派遣岗位。
依托全国人力资源市场信用平台,动态监测派遣机构资质、用工记录及社保缴纳状态,实现“业务流—资金流—人员流”全链条可追溯。
用工单位对派遣工承担主体责任,需审核合作机构资质并监督履约。若发生欠薪、社保漏缴,用工企业将承担连带赔偿。
劳动者可通过12333热线、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、“劳动保障监察”微信小程序一键举报,跨部门联动响应时间缩至48小时。
此次五部门重拳整顿,不仅是对灰色产业链的清洗,更是对劳动尊严的价值重构。劳动者若在7月31日前遭遇违规派遣、欠薪歧视,请立即留存合同、考勤记录、工资条等证据,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或专项行动专班举报。
|